11月12日,2022年“食品營養與健康國際會議”學術報告在新工科樓122會議室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學院邀請到了國内外10位食品研究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就食品領域的最新研究進行學術報告,100餘名師生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參加了此次學術報告。
會議伊始,院長徐曉雲教授作開幕式緻辭,徐曉雲講到“現在新冠病毒在國内外仍然嚴重,這限制了我們開展食品營養與健康相關研究的條件。因此,我們希望參會的專家和學者分享自己的學術觀點和學術成果,同時希望這場學術報告可以給我們未來的食品研究方向帶來更多的啟迪和指導。”

黃慶榮教授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Rutgers)以“柑橘類果實多甲氧基黃酮的吸收、代謝以及生物活性”開始今天的學術報告。如今,解決肥胖和Ⅱ型糖尿病是現代社會的主要醫學挑戰。黃慶榮具體介紹了陳皮提取物以及多甲氧基黃酮(PMFs)如何影響腸道内微生物群來發揮抗肥胖活性。

接着,羅丹教授(Cornell University)介紹了将DNA作為通用材料應用到食品營養和健康領域,并且展示了一種水凝膠(BULK Hydrogels),這種凝膠完全由DNA通過酶和光作用形成,還可以通過DNA→RNA→Protein途徑制造蛋白質藥物,由DNA制造的持續材料能夠減少食品包裝污染。DNA不僅是遺傳材料,還是一種神奇的生物兼容并可降解的通用萬能材料。羅丹教授的報告結束後,參會學生就DNA合成材料感興趣的地方進行提問,羅丹教授詳細回答的學生們的問題,并且向大家展示了不同的DNA生物合成材料。

簡樂教授(Curtin University)的報告主題為Nutrition and COVID19。簡樂教授指出疫情影響着我們的營養補充并限制我們的活動,營養不平衡會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導緻病毒感染。肥胖更是與COVID19感染相關,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對免疫系統有着重要作用。我們在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飲食來提高免疫系統的能力。王碩教授(南開大學)介紹了從茶葉中提取的多酚化合物EGCG的營養和免疫調節作用,這種由巨噬細胞分泌的白細胞介素對炎症性疾病有顯著影響。周景文教授(江南大學)對微生物合成苯丙素類化合物進行了學術報告。苯丙素類化合物具有藥理/生物活性,利用微生物生産苯丙素類化合物這一新方式正向着工業化規模邁進。與植物相比,利用微生物合成的途徑能夠使苯丙素類化合物實現更大産量。
薛照輝教授(天津大學)就“功能性食品的初步研究”開始了下午場的學術報告。功能性食品是一種具有強化生物活性化合物的食品。它能提供基本營養以外的健康益處。此外,功能性食品可以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或減緩衰老過程。

來自法國的Nabil Grimi教授(UTC)向我們介紹了有關脈沖電場技術當前的應用,并展示了此項技術在蘋果及甜菜處理中的應用。Helder Oliveira 教授(Porto)對糖基化花青素的成分、結構等進行了彙報。他詳細的介紹了PGA提取物的熱穩定性及模拟消化抵抗性等因素。接着,何靜仁教授(武漢輕工大學)介紹了紫薯花青素-蛋白複合物的抗炎降糖活性的研究。會議最後,Hongshun Yang 教授介紹到了植物性食品中蛋白質與多糖的相互作用對體外消化代謝的影響。


本次“食品營養與健康國際會議”學術報告讓參會的師生對于食品領域前沿進展有了更新的了解,并且接觸到了許多前沿研究。通過這次學術報告,也讓食科學子對未來食品領域的發展和研究有了全新的認識和了解,也希望大家能夠汲取到本次學術報告中前瞻性的研究并應用于自身科研領域,并在自己的科研中能夠進行科學性的創新探索。
文字 | 向小青、皮井子
圖片 | 陳雨、汪雨節
審核 | 劉涵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