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上午,為持續深化優質教改項目的建設經驗,發揮示範課程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研究生課程的高質量建設,我院于工科樓122會議室舉辦研究生課程建設讨論會。會議邀請到二十餘名研究生課程授課教師參與研讨,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李斌教授、研究生院培養處處長祁婧老師到場點評。
會議伊始,熊善柏教授就《食品文化及科學史》進行交流彙報。該門課程的教學内容主要包括食品文化、科技史及工程美學三個部分。該課程始終堅持貫徹“以學生為中心,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教學理念,進而确定了以“食育”、“勞育”、“美育”為核心的課程内容體系。在教學内容中有機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内容,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課程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以此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在教學手段方面,探索地運用互聯網+教學模式,引入讨論式互動教學,有效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科研素質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李春美教授就《食品化學專題》課程思政示範課進行交流彙報。首先,此門學科的建設目标旨在拓展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培養良好的科研思維及方法,以期提升科研能力,促使學科核心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前行。她分享了關于葡萄酒陳釀過程中色變之謎--多酚結構與性質這一典型案例。案例式的教學,不僅能夠加強學生理論知識,也在不知不覺中增強了學生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意識,使他們認識到學好專業知識的重要性。她指出,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和人民重大需求也是課程講授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兩會”期間提出“應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産業,向動植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要讓同學們從中明白,蛋白質為何如此被重視以及食品科技在替代蛋白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引導同學們樹立”大食物觀“,明确作為食品人的使命、擔當,利用學科知識保障國家食物安全和人民美好生活。

王魯峰副教授就《食品工程倫理》進行了課程經驗分享。他談到,研究生教師應思考食品科學與工程的發展與倫理發展的關系。食品專業不僅僅包含科學技術,也應具有倫理道德。其課程目标旨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他提出了通-分結合的課程建設方法,将工程和倫理的概念與食品生産、消費等倫理結合在一起。在課程研讨方面,開展以課程辯論賽為主的新型教學育人模式。通過組織學生辯論,提升學生獨立思考、溝通,團隊協作的能力。

尤娟副教授就《食品工廠設計》進行課程建設情況彙報。食品工廠設計是門綜合性比較強的專業課。課程内容包括食品工廠的基本建設程序、廠址選擇以及總平面布局等。課題組針對學生選課原因進行了調查。數據顯示其原因主要集中在畢業課題及提高設計能力的需要。針對這兩個需求,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瞄準設計能力的培養,注重效果反饋,從而進行課程教學改進。将課上時間延申到課下,做到每個學生都會與教師主動溝通,及時反饋。

教師分享結束後,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李斌老師對此做點評。他指出,課程存在即合理,每一門研究生課程都具有其特殊的教學理念和方式,應見微知著,以小見大,挖掘課程核心的需求。各位授課老師能夠将傳統思政、人文關懷及工程倫理與研究生課程相結合,對進一步拓展新形态的教學模式具有啟發式意義。就此,李斌老師給出了以下建議:第一,研究生課程應區别于本科生課程,應側重于高階知識的傳輸,培養知識儲備的能力。第二,應堅持打磨研究生課程,挖掘學生的真正訴求。将未來課程建設與國家對研究生的培養和關切同步。第三,研究生教師應建立打造學生的教學意識,精心打磨課程内容,調整課程規劃,穩紮穩打,實現每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的課程目标。第四,堅持“内容為王,挑戰為王”的理念,以“本科生布道,研究生啟迪”的心态,在課程上适當留白,與學生平等且深入地讨論,引導研究生将個人發展與課程同向發展。第五,注重培養研究生的邏輯思維,首要先肢解大問題,選出關鍵部分再來進行研究。究生課程建設對學生和老師都很寶貴,要針對研究生課程的特點,進行深入的探索,實現互利互赢。

研究生院培養處處長祁婧老師做出以下點評。研究生課程的目标在于要使同學們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通過看人看事看物,學會如何思考,如何通過研究達到自己認為的觀點。她指出,教師們仍需持續發力,咬定一個目标,多角度并進發展。在未來教學課程的道路上,着力發掘案例典型。通過不斷觀摩學習,研讨探讨,實現共同提高。

會議最後,學院教師就課程建設進行了交流互動。老師們就各自領域的學科問題以及如何進行下一步的課程教學進行了闡述。陳翊平教授就此次研讨會進行總結,研究生課程教學是培養研究生的關鍵環節,而課程建設研讨會是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步驟。教師們應更加重視課程建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後續的科學研究奠定基礎。
文字 | 皮井子
圖片 | 方悅霓
審核 | 陳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