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下午,結構化面試技巧分享與模拟活動在工科樓122會議室順利舉辦。我院邀請到了資深面試教練林文菲老師為大家開展此次輔導。離目标工作隻差“臨門一腳”?對求職中的“結構化面試”不知所措?林老師将會在此次活動中解決同學們的種種困惑。

活動伊始,林老師以實例--七秒“斃”1人引出了話題讨論。作為一個HR,在簡曆篩選中,淘汰一份失敗的簡曆平均隻需要7s。那這7s中,HR在看什麼呢?同學們紛紛提到學曆,專業,經驗,照片等部分。林老師也提出,當這份簡曆職業匹配度低于80%時,HR一般不會打開。

林老師對本次活動關鍵詞進行了解釋,結構化面試中,大部分面試官都會犯三個錯誤,那就是首因效應、光環效應和近因效應。因此如何應對以上三個問題将是搞定結構化面試的關鍵。
“首因效應”,即讓面試官記住你的名字。在自我介紹中,包含體現個人鮮明特點的三個“标簽”是突破首因效應的關鍵。林老師以關鍵詞彙“白富美”舉例,“白”即個人如白紙一樣具有鍛煉的空間;“富”即個人知識非常豐富;“美”即畢業成績優異和對未來規劃清晰。通過“熱點式”的自我介紹,同樣能夠引起面試官的注意。運用“隐喻”手法,展現最真實的個人特點。譬如,利用名字的諧音,聯系與職位相關的意義,為面試官留下鮮活又深刻的印象。
“光環效應”,即結構化面試常見問題類型。在簡曆深挖的環節,各種各樣的問題會在此展開。結構化面試中面試官通常會從學習能力、領導-分析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應聘動機期望、自我認知五個方面對應聘者進行考察。針對這五個方面,林老師分别以不同的例子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巧妙且合适的回答面試官提出的問題,要求大家在展現能力的同時學會避開問題中的“坑”。林老師提到當面對面試中的“奇襲”時,應對思路要以現在為中心,将時間線引申到過去或者是未來來回答問題。學會換位思考+分表達,才能拿到心意崗位的入場券。

“近因效應”即壓軸要精彩,要問出一個好問題。到底什麼才是壓軸好問題。林老師認為,好問題是指能幫助自己更好的理解崗位,并且對自己下一次面試有幫助的問題。譬如,企業發展規劃、培訓支持與個人發展、對崗位的期待與目标。壓軸問題不僅是個人對面試官的提問,更能通過提問反應自己的求職素養。因此能否問出精彩的問題也是求職路上的關鍵鑰匙。

活動中,林老師還組織同學們進行了兩次模拟練習,讓大家充分理解了職業素養中的複盤能力,以及強化面試過程中應對面試官提出問題的能力。


活動結束後,同學們都表示都收獲良多,對結構化面試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更加有信心應對面試中的挑戰,能夠為找到心意崗位而助力。
文字:皮井子
圖片:陳雨
審核:張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