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上午,我院黨委書記楊鐵貴、院長徐曉雲和教師代表一行7人做客湖北中醫藥大學第十五屆瀕湖論壇暨(中)醫農融合學術論壇,以“微生物與生命健康”為主題,旨在探讨微生物與生命健康的關系,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兩校之間的學術交流,推動雙方多學科、寬領域合作,實現醫農共赢。

開幕式上,湖北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李水清緻辭,對我校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指出,雙方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開展了多次學術交流與院校訪問活動。在此基礎上,舉辦這次(中)醫農融合學術論壇,探讨兩校在科研、學術等領域的交叉點與融合點,這對推動學校學術與科研活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徐曉雲在開幕緻辭中表示,将食品科學與中醫藥融合,探索微生物與生命健康的關系,走學科融合發展之路,對于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她指出,本次論壇将進一步擴大食品學科的研究領域,也為推動食品科學與中醫藥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機會,為雙方的合作交流提供更多的機會,進而形成若幹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成果,為落實國家健康中國戰略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學術交流階段,兩個學校的教師代表分别就各自研究領域的科研工作做了報告。我校邵彥春老師以“藥食兩用微生物-紅曲菌的傳統發酵與現代遺傳解析”為題,從紅曲菌代謝産物種類的多樣性、功能的多樣性、産品開發應用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并重點介紹了團隊在色素及其調控機制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張久亮老師介紹了紫薯雙酰基花色苷在緩解腎髒炎症反應方面的研究進展,通過他的報告我們了解到紫薯雙酰基花色苷可以通過降低小鼠血尿酸、調節果糖代謝相關酶mRNA的表達以及降低相關腎髒轉運蛋白表達水平,從而減輕小鼠腎髒病理學變化;李牧老師介紹了古老而充滿魅力的紅曲菌,他指出紅曲菌作為傳統食藥同源微生物發酵菌種,用于發酵食品和中藥配伍已有上千年曆史。現代研究揭示了紅曲菌能夠産生大量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次級代謝産物,如紅曲色素、洛伐他汀、γ-氨基丁酸等。通過基因工程、代謝工程以及合成生物學等方法解析了這些次級代謝産物的生物合成途徑,為相關産業升級奠定了理論基礎。
報告結束後,參會師生就深度挖掘微生物資源、促進健康方面展開了熱烈的交流讨論。我院與湖北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在食品科學與中醫藥融合的研究方向上達成合作共識,後期将進一步加強交叉合作,推動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