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9:00,美國麻省大學(阿莫斯特)教授、全球高被引科學家肖航老師應邀做客“2020年研究生學術年會-南湖學術論壇”,為我校師生作了“食品功能成分與腸道菌群相互作用的是與非”的線上報告。食科院院長徐曉雲教授,蔡朝霞教授,劉睿教授,吳婷老師等多位老師,以及線上線下共200餘名食科院學生參與了本次學術報告。

(教授名師學術報告會現場圖)

(吳婷老師為大家介紹肖航教授)
肖航老師在報告中運用了兩個典型例子進行了食品功能成分與腸道菌群相互作用的論述。他首先談到了姜黃素,肖航教授清晰的講述實驗設計的思路與和方案,并揭示了姜黃素在體内的代謝過程以及腸道菌群協助産生生物活性物質的方式。随後,又以二氧化钛為例,講述了TiO2作為食品添加劑對人體産生的影響,并通過動物實驗發現TiO2納米顆粒對于肥胖小鼠腸道内的雙歧杆菌産生了抑制作用。

(肖航教授進行的報告主題)
肖航教授詳細論述了腸道菌群在姜黃素結腸代謝産物的産生及其在生物效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在場師生們了解到了姜黃素代謝産物在介導抗炎活性中的作用機理,并提供了一種闡釋姜黃素抗炎作用的新機制。
報告會後,肖航教授與在場師生進行了互動,食科院劉睿教授針對自己的研究與肖航教授探讨:“現在大多數研究中多采用動物實驗,且老鼠和人的代謝趨勢一樣,那麼對于最終探究一些物質對于人的影響,我們到底該采用動物實驗還是采集一些人的代謝樣本進行實驗?”肖航教授回答道:“這個問題也是世界性問題,科研問題的考慮當然是越接近人越好,但是對于實驗對象如果是人的話,一般會收集他們的血液樣品,而無法收集組織樣,所以在探究一些酶等具有保健功能的物質對人的影響時,可以制作成膠囊供人體服用後,收集他們的血液、糞便進行分析。”
【簡介】
肖航,美國麻省大學(阿莫斯特)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先後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做博士研究、在羅格斯大學做博士後研究。研究領域聚焦在疾病飲食預防、食品營養與健康。目前主要研究方向:膳食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功效研究;不同生物活性成分之間的交互影響研究;采用納米技術改善食品生物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探究食物成分與腸道微生物的交互作用及其對健康的促進作用。
在國際一流期刊發表研究論文270多篇。是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擔任多個食品領域國際一流期刊副主編及編委。獲得多項榮譽和獎項,包括美國食品技術協會(IFT)會士(Fellow);美國化學學會農業食品化學學部會士(Fellow);美國食品技術協會(IFT) Babcock-Hart傑出科學家獎,以及Samuel Cote Prescott傑出青年科學家獎;美國營養學會Mary Swartz Rose傑出青年科學家獎;國際生命科學學會(ILSI) 北美未來科學領袖獎;美國食品技術協會(IFT)食品化學傑出服務獎。
食品科技學院通訊員 張芃芃 供圖 張芃芃
審核 張靜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