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技學院通訊員 張芃芃)9月17日下午,“以青年之名”青年教師分享會在工科樓一樓舉辦。會議由食科院20屆研會副主席陳曉娟主持,邀請了食科院副教授侯焘、魯群老師作交流分享,食科院輔導員張靜妍、許寶丹及一百餘名研究生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參加了本次會議。
追花逐蜜,蜂生水起
魯群副教授結合自身學習、工作和科研經曆,分享了她的心路曆程。她從自身的研究方向出發,以蜜蜂的采制物、蜜蜂的分泌物及蜜蜂的軀體三個方面向大家介紹了蜜蜂。她還建議大家,有機會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多接觸優秀的科研工作者,這樣不僅可以擴寬眼界,也可在在遇到困難時提供新思路,從而迎刃而解。她希望研究生新生像小蜜蜂一樣多努力、多鑽研,取得豐富成果,最後祝願大家學業有成。

自簡入深、由泛至精
侯焘副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的教育、工作經曆,後從他的兩個研究方向--脫鹽鴨蛋蛋清肽促骨合成機制的系統研究、植物源硒蛋白/硒肽的生物活性與應用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心得。他提出,研究生一定要以問題為導向,逐漸培養科研思維。最後,侯老師送給研究生三句寄語,對于保持科研心情方面,要受得住挫折,守得住本心,耐得住性子;不急躁、不灰心、不局限。在維系師生關系時,要與人為善,于己為善。祝願大家生活多姿多彩,工作有聲有色,人生有滋有味。

兩位老師的分享結束,在場同學紛紛踴躍提問。“請問老師,如何避免在科研工作中出錯?”一位男生在聽完老師的科研經曆後提問道。魯老師耐心的解答“首先方向一定不能錯,在制定方案時要仔細、慎重,同時科研是探索性的,隻能通過各種方法盡量少走彎路,并與經驗豐富的人多交流多探讨。”一位女生在聽完老師們的經曆感歎到“怎麼樣可以長時間的保持對科研充滿激情?”侯老師微笑回答道“在做一件事情時,可以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我應該要去做。哪怕會遇到困難,但是說明自己目标明确;就算過程很曲折,但取得的效果很明顯,一定要把心态調節好,積極樂觀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聽完分享會的同學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并對未來研究生生活充滿期待。本次“以青年之名”青年教師分享會,圓滿結束。
審核:張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