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新聞

學院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學術晚茶--品味端午文化,傳承中華文明

作者:劉譜悅發布:2022-06-03點擊量:

本報訊(通訊員 劉譜悅)“端午佳節至,粽葉飄香時”,62日下午4:00,端午節主題學術晚茶在工科樓烘焙工坊如期舉行,食科院師生齊動手,包粽子,做香囊,共度傳統佳節。

謝老師

活動伊始,謝定源老師先給到場的師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端午文化課”,“端午節名字的由來是因為‘端’為‘初’的意思,也就是開端,而‘午’又與‘五’字同音,所以,‘端午’也就是‘初五’的意思”。“端午節時中國重大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在20099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節日,并且有很多亞洲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聚居地都有過端午的習俗。”對于近幾年在網絡上争論不休的粽子口味問題,謝老師向大家科普了粽子的不同種類。“粽子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到了晉代才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到了南北朝時期,粽子的品種才逐漸增多,餡料也日漸豐富,現代粽子的品種更為多樣化,北方人多以包棗子的甜粽為主流口味,而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等多種餡料。”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我們又該如何傳承端午文化呢?“我們要采取活态保護的辦法,并且要傳承與創新,利用食品學科的專業知識,系統總結,科學闡述。對于傳統的東西,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

謝老師的科普生動有趣,引發了大家積極的思考“端午節都會做香囊,那麼香囊裡邊主要的香料有什麼呢?”“我們現代的香囊裡邊放的香料有很多,比如一些中草藥和香辛料等,但是在古代,香料沒有那麼豐富,填充物主要是以花椒為主。”

聽完謝老師的端午知識課堂,大家期待的動手環節終于到來。老師和同學們相互協作,感受到了動手制作粽子和香囊的無限樂趣。大家從折疊粽葉、填裝糯米和餡料以及捆綁棉繩等步驟親自體會到了粽子成型的樂趣和濃厚的端午氛圍。清香的粽葉、晶瑩的糯米,經過老師同學們的嘗試變成了誘人的粽子。

4

5

6


7

除了端午最深刻的記憶——粽子,端午準備香囊的習俗也曆史悠久,以香囊為禮,往往寄托着美好的祝願,DIY香囊活動備受師生關注和喜愛。通過各自需求自由挑選檸檬草、吳茱萸、合歡花、迷疊香、薰衣草、紅花椒、石菖蒲、驅蚊香粉等18種香薰材料來配置自己的專屬香囊。徐老師也表示:“DIY香囊活動确實别出心裁,可以現場在香料盒中随心選擇種類與用量,非常個性化。”


1

2

3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自古以來,家家都将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激濁除腐,殺菌防病。活動最後進行到“特别的‘艾’給特别的你”闆塊,為大家分發了新鮮艾草及粽子,希望大家把“艾”帶回家,同時也預祝各位師生艾香悠長,端午安康。

據悉,本次“師生共度、濃情端午”主題活動将師生彙聚一堂,在端午佳節到來之際充分展現出食科院特色,以食品串聯起端午記憶。晚茶結束後,同學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體驗感受“即使端午不能回家,但在學校裡學會了包粽子,還品嘗到了美味的粽子,這樣的端午更有意義。”棕香情長意更濃,通過此次活動,不僅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還讓同學們體驗了别樣的端午節,了解到了更多中國傳統文化。

圖片|鄧興群

文字|劉譜悅

審核|張靜妍


食科官方微信

版權所有:Copyright 2013 77779193永利(集团)官方网站 - Ultra Platform All Rights Resereved

地址:中國·湖北·武漢南湖獅子山街一号77779193永利官网  郵編:430070

電話:+86-027-87282111

書記郵箱:ytg

院長郵箱:xuxiaoyun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