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民為根,民以谷為命。命盡則根拔,根拔則本颠,此最國家之毒憂。”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糧食安全是人民幸福的本源,是社會穩定的保障,是國家發展的基石。4月9日上午,77779193永利官网黨委常委、副校長楊少波為食77779193永利官网2023級本科生上一堂内容生動的形勢與政策課,向同學們闡明糧食安全的内涵意義、國情現狀以及時代擔當。
“全世界有多少人口?”“全世界面饑餓問題的人口有多少?”楊校長引用聯合國糧農組織對于糧食安全的定義來介紹這一概念,并将其精準提煉為“确保生産足夠數量的糧食”、“最大限度地穩定糧食供應”和“确保所有需要糧食的人都能獲得糧食”。同時,他指出,欲達糧食安全的國際标準,需人均糧食占有量400公斤以上、谷物自給率95%以上、糧食儲備在本年度消費的18%以上,而我國作為世界糧食産量前十的國家,在有着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前提下,堅決守住糧食安全的“紅線”,逐步實現糧食産量穩定增長,達成人口數同樣超過十四億的印度未能完成的目标,為維護國際糧食安全做出卓越貢獻。

楊少波副校長講形勢與政策課(通訊員 徐行 攝)
“糧食安全有何意義?”圍繞這個問題,楊校長引經據典,多方舉例,通過愛爾蘭土豆枯萎病導緻土豆絕收而引發大饑荒和疫情期間食物供不應求的事件生動展現出糧食安全失去保障的消極後果,讓同學們更為深刻地感受到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糧食,是國計民生的壓艙石,是安民固邦的穩定器,是全球博弈的殺手锏。”楊校長以形象的比喻,層層遞進,點出了糧食安全對于人民、國家以及全球局勢的決定性影響,進一步貫徹“糧食必須安全”的思想。基于我國國情,糧食安全是否得到有效保障至關重要。一旦我國未能達到人均糧食占有量的最低标準,那麼不僅中國人民面臨着“餓肚子”的問題,國際糧食安全同樣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所以,确保糧食安全,國家的發展才能有底氣、有骨氣。
關于我國糧食安全目前面對的問題,同學們積極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自然災害”“土地碎片化”“環境污染”......改革開放前,我國糧食的生産一味追求數量,那時,讓所有人吃飽是國家的目标。改革開放後,“填飽肚子”終于不再是一種奢求,我國也進一步将糧食安全目标定為注重産量的同時兼顧質量與效益。而在社會發展瞬息萬變的今天,保障糧食安全的内涵一再拓寬,食物消費顯著省級,人們逐漸注重食品安全與營養均衡,國家糧食安全的發展方向因此再度變更。“不僅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楊校長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國糧食安全發展與人民群衆需求間的矛盾:耕地“一多三少”,淡水資源稀缺,結構性矛盾突出,投入與産出失衡。我國優質耕地少,水資源不足,經濟農作物種植偏向明顯,農民收入過低,這都導緻了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常年處于底線附近,且部分作物過度依賴進口。若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我國糧食安全将難以實現質的飛躍。

楊少波副校長講形勢與政策課(通訊員 徐行 攝)
由此,楊校長引出今天課堂的最後一個話題——糧食安全的時代重擔。“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産,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态和國内外糧食供求新态勢做出的重大決策,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糧食生産可持續的重要舉措。楊校長認為,“藏糧于地”的推行離不開法律法規的支撐,而“藏糧于技”的願景則依托于科學技術的發展。
“有了科技與法律,我們才能保障糧食的生産。”楊校長與同學們分享了我校傅廷棟、張啟發、陳煥春、鄧秀新、張獻龍、金梅林等院士及教授的科研事例,展現了農林類高校“上遊厘清基礎研究源頭,中遊疏浚研究範式渠道,下遊迸發育種産業潛能。”的科研風範,鼓勵同學們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以此為目标,潛心研究,緊緊抓住“種芯”科研的“牛鼻子”,為我國糧食安全的發展提供科技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