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4月25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吳清平教授應邀做客我校食科院教授名師學術報告會,在食科樓504報告廳作了題為“中國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學大數據庫構建及其創新應用”的報告。
(食品科技學院通訊員 黃甯馨 供圖 黃甯馨)4月25日下午,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吳清平教授應邀做客我校食科院教授名師學術報告會,在食科樓504報告廳作了題為“中國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學大數據庫構建及其創新應用”的報告。報告會由李斌教授主持,學校多名老師及研究生參與了交流與讨論。

吳清平教授指出微生物的危害是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脅,死于食物中毒的兒童70%由緻病微生物引起,每年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品腐敗變質占食品産值的10%,損失重大,因而病原微生物防控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需求。他分析說我國在食品微生物安全領域主要存在風險不明、缺乏共性關鍵技術保障體系、缺乏食品安全控制技術及工藝三大問題。
報告中,吳清平教授分别從食源性緻病菌風險識别數據庫構建、重要食源性緻病菌危害形成研究、食源性病毒風險數據庫和進化分析、食源性緻病微生物監測與控制新技術及展望等方面向大家介紹了他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我國食品微生物安全領域的研究工作。
近些年來,吳清平教授及其團隊在全國範圍内采集大量樣本,對其進行風險識别、分布規律、危害分析及遺傳特征研究,已經構建起食源性緻病菌風險識别數據庫、食源性緻病菌菌種資源庫、食品安全标準菌種庫、食源性緻病菌生化鑒定系統、食源性緻病菌生化鑒定系統,為國家食品微生物安全标準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在此基礎上,研發出食源性緻病微生物監測與控制新技術,包括食源性緻病菌LAMP檢測技術、食源性病毒檢測技術、食源性緻病菌生物膜高效控制技術等。

最後,吳清平教授提出未來将着重于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對食源性緻病微生物數據庫優化和構建、基于全基因組和代謝組學技術的新檢測靶點挖掘、高通量檢測技術、基于信号通路阻斷的高校防控技術研究。
報告會後,現場多名師生與吳清平院士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讨和交流。
【背景資料】
吳清平,食品安全科學技術專家,現任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并兼任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主持國家及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39項,取得國際先進水平成果28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4項,中國專利優秀獎2項,廣東省專利金獎1項;2010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獲何梁何利創新獎,2014年獲首屆廣東發明人獎。
吳清平院士針對我國食品行業出現嚴重的微生物安全風險,從基礎研究着手,發明先進的共性監控技術并建立起相關理論體系,研制出重點産業食品安全控制技術和與國際接軌的先進标準,解決了食品安全中的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題,顯著推動我國食品安全科學理論不斷提升和産業健康發展。
審核人:李斌